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2026年中级会计实务预习阶段知识点
珍惜时光,就是珍惜自己,让每一天都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2026年中级会计考试预习阶段已经开始,梦想是人生的动力,让我们勇往直前,无惧风雨。

【第八章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1)科目设置
| 核算内容 | 股票 | 债券 |
| 初始计量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 | 其他债权投资——成本 |
| 后续计量 | ——公允价值变动 | ——公允价值变动 ——应计利息 |
| ——利息调整 | ||
| 持有期间股利或利息 | 应收股利 投资收益 | 其他债权投资——应计利息 投资收益 |
公允价值变动 | 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 其他综合收益——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
| 处置 |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投资收益 |
| 减值 | N/A | 信用减值损失 |
| 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 ||
(2)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① 会计处理原则
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除了获得的股利收入(作为投资成本部分收回的股利收入除外)计入当期损益外,其他相关的利得和损失(包括汇兑损益)均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后续不得转入当期损益。当其终止确认时,之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利得或损失应当从其他综合收益中转出,计入留存收益。
② 账务处理
| 初始计量 |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含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已宣告尚未发放的股利】 贷:银行存款 ①持有期间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
| 后续计量 | ②期末公允价值变动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 【上涨】 借:其他综合收益 【下跌】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
| 处置 | 借:银行存款【出售价款-交易费用】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或借方】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或相反分录】 |
(3) 其他债权投资
① 会计处理原则
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所有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或利得和汇兑损益之外,均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直至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或被重分类。但是,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该金融资产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终止确认时,之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利得或损失应当从其他综合收益中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注】该金融资产计入各期损益的金额应当与视同其一直按摊余成本计量而计入各期损益的金额相等。
② 账务处理
| 初始计量 | 借:其他债权投资——成本【面值】 ——利息调整 【差额,或贷方】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购买价款+交易费用】 |
| 后续计量 | ①实际利息确认 借:其他债权投资——应计利息【名义利息】 贷:投资收益【实际利息】 其他债权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方】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债权投资——应计利息 |
②公允价值波动 借: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或相反分录】 (其他债权投资)摊余成本≠账面价值 不考虑减值时: 期末公允价值-期末摊余成本=∑其他综合收益 | |
(2025新增/新修) 对于已过付息期 但尚未收到的利息 | 借:应收利息 贷:其他债权投资——应计利息 |
减值 (资产负债表日/ 出售时) | ① 减值准备金额>当前减值准备账面余额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② 减值准备金额<当前减值准备账面余额 借: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
| 出售 | 借:银行存款 【出售价款-交易费用】 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贷:其他债权投资——成本 ——利息调整 【或借方】 ——公允价值变动 【或借方】 ——应计利息 投资收益 【差额,或借方】 借:其他综合收益——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贷:投资收益 【或相反分录】 |
| 到期收回 | 借:银行存款 【实际收到的款项】 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或贷方】 贷:其他债权投资——成本 ——利息调整 【或借方】 ——公允价值变动 【或借方】 ——应计利息 信用减值损失 【差额,或借方】 |
✅推荐阅读:预习不白忙!2026年中级会计实务预习阶段知识点汇总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相关内容。考生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预习阶段的学习时间,积极备考,希望大家都能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证!
注:以上内容选自陆斐老师《中级会计实务》2025考季轻1·基础细讲班课程讲义
(本文为东奥会计在线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