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0,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例如,企业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
更新时间:2022-10-05 17:36:05 查看全文>>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为0,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例如,企业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
更新时间:2022-10-05 17:36:05 查看全文>>
个体经营所得税的申报通常是针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进行的,而这里的“负责人”通常指的是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者或者业主。在税务申报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明确申报人的身份,以确保税收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个体经营所得税是指个人通过在中国境内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个人依法取得执照后从事办学、医疗、咨询等有偿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按照法律规定应缴纳的税款。
纳税主体
个体经营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主要是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和合伙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等。
计税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里的成本、费用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分配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损失则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等。
税率:个体经营所得税的税率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一定金额(如一万五千元)的,税率为较低比例(如5%);超过该金额至更高金额的部分,税率递增,以此类推。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情况:
(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2)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
某些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未作为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列示的项目,如果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影响的不同,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国债利息收入属于免税收入,不缴纳所得税。纳税人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国债利息收入指的是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
递延所得税转回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要将之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冲减,就是转回。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的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予说明的是,企业因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递延所得税,一般应当记入所得税费用,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一是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由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其变化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利润表中的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所得税费用是损益类科目类别。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经营利润应交纳的所得税。这一般不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而是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和,即为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企业在损益类科目中需设置“所得税费用”,使用该科目时需注意:
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本科目可按“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行明细核算。
所得税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本科目(当期所得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大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计算:
应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计算缴纳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纳税调整额
当企业确认所得税费用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贷方)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借方)
期末,应将“所得税费用”的科目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中,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会计分录为:
借:本年利润
前期差错更正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应交所得税的调整:按税法规定执行。具体来说,当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涉的损益类调整事项处理的口径相同时,则应考虑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当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涉及的损益类调整事项处理的口径不同时,则不应考虑应交所得税的调整。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调整:若调整事项涉及暂时性差异,则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注意在应试时,若题目已经明确假定了会计调整业务是否调整所得税,虽然有时假定的条件和税法的规定不一致,但是也必须按题目要求去做。若题目未作任何假定,则按上述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最新知识问答
名师讲解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什么意思
知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