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东奥会计在线/知识专题/ 中级会计师/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

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

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

公允价值视为能够可靠计量: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

更新时间:2022-03-19 11:52:20 查看全文>>

  • 换入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换入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指的是换入资产成本按照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之和计量。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不涉及补价:

    换入资产成本=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应计入换入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

    涉及补价的情况

    支付补价

    换出资产成本应该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补价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查看全文>>
  • 公允价值计量适用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适用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确认应收项目,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

    后续计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公允价与账面价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查看全文>>
  • 公允价值计量转权益法核算

    转换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转换日原投资公允价值+新增投资的公允价值。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查看全文>>
  • 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区别,公允价值

    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区别

    公允价值体现市场价值,成本模式体现账面余额。除了在计算递延所得税时需要按税法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应当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模式下没有折旧摊销,折旧摊销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产物。

    1、处理方法不同

    成本法模式:按照成本法企业所得税应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每月终了,企业应将成本费用和税金类科目的月末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将收入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然后再计算“本年利润”科目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之差。贷方余额则为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即税前会计利润,借方余额则为企业发生的亏损总额。

    公允价值模式:而公允价值模式认为,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而收益表债务法从收入费用观出发,认为首先应考虑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的收益。

    2、计算公式不同

    成本法计算公式: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查看全文>>
  • 公允价值的确定

    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1.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查看全文>>
  •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是指金融资产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金融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

    查看全文>>
  • 公允价值审计

    公允价值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及价值评估模型中的变量或信息进行评价,并检查客户的公允价值和披露是否与规定的标准一致。

    查看全文>>
  • 商业实质与公允价值

    商业实质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查看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最新知识问答

名师讲解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

知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