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审计证据可靠性的依据有: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更新时间:2025-10-18 09:43:49 查看全文>>
判断审计证据可靠性的依据有: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更新时间:2025-10-18 09:43:49 查看全文>>
简述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判断标准:
(1)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2)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4)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5)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审计证据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其他的信息。
审计证据包括充分性(数量要求)和适当性(质量要求)两大特征。
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影响因素:
(1)确定的样本量。
(2)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3)审计证据质量,即审计证据质量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样本量)的衡量。影响因素包括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证据质量。其中,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审计证据质量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
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但是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有证明力。
审计证据适当性和充分性的关系:
(1)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2)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
充分性(数量要求)和适当性(质量要求)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征。
(1)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样本量)的衡量。影响因素包括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证据质量。其中,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审计证据质量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2)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
(3)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但是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4)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有证明力。
相关知识点,可以点击查看:
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目的。比如说控制测试目的是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类型是七种具体审计程序,询问、观察、检查等。
审计证据在性质上具有累积性,主要是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还可能包括从其他来源获取的信息,比如:以前审计中获取的信息(前提是注册会计师已确定自上次审计后是否已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这些信息对本期审计的相关性);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与保持客户或业务时实施质量控制程序获取的信息;会计记录也是重要的审计证据来源;被审计单位雇用或聘请的专家编制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既包括支持和佐证管理层认定的信息,也包括与这些认定相矛盾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信息的缺乏(如管理层拒绝提供注册会计师要求的声明)本身也构成审计证据,可以被注册会计师利用。
程序特点:比较和使用的手段与风险评估阶段基本相同;分析的时间、重点、层次不同,数据的数量、质量、详细程度不同。
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已经评估了重大错报风险、并将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落实到了具体项目的具体认定,所以,分析的针对性很强,很仔细,即“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深入”。
最新知识问答
名师讲解判断审计证据可靠性的依据有哪些
知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