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s>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list>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审计财务报表。<&list>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更新时间:2025-08-28 14:52:35 查看全文>>
<&abs>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list>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审计财务报表。<&list>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更新时间:2025-08-28 14:52:35 查看全文>>
期初余额的审计程序是财务审计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旨在确保企业在特定起始日期的所有账户余额准确无误。
一.确认期初余额
核对余额:审计师首先需要核对账户余额的准确性,确保与上一年度审计报告中的期初余额相一致,或根据会计政策和前期调整后的结果相符合。
审查财务报表:通过审查上一年度的财务报表,了解期初余额的构成和金额。
二.评估内部控制
评估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包括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等,以确定其有效性和适用性。这有助于判断期初余额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确认期初余额的计算方法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审计的目标。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4、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审计含义理解要点:
1、审计的用户是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即审计可以用来有效满足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需求。
职业判断的含义是指审计准则,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且有根据的行动决策。
审计含义理解要点:
1、审计的用户是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即审计可以用来有效满足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需求。
2、审计的目的是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或内涵,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即以合理保证的方式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而不涉及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议。
相关知识点,可以点击查看:
审计过程包括2个阶段。
(一)制定(执行)阶段
1.初步业务活动——承接业务(签订业务约定书);
2.制定(修订)审计计划。
(二)完成阶段
1.完成审计工作。
2.出具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依据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
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区别
1、范围不同
审计依据包括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和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而审计准则主要是指外部制定。
2、包含内容不同
审计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合同、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等;审计准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3、运用的原则不同
审计程序的性质是指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目的。比如说控制测试目的是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类型是七种具体审计程序,询问、观察、检查等。
函证是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审计程序,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函证多用于执行审计和验资业务。
最新知识问答
名师讲解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知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