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的扣除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更新时间:2025-11-01 16:37:56 查看全文>>
企业所得税的扣除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相关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更新时间:2025-11-01 16:37:56 查看全文>>
股权转让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所得税额=(转让股权收入-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转让过程中所支付的相关合理费用)×25%。
具体来说,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
企业所得税常见限额扣除的项目:
1.职工福利费:不超过工薪总额14%的部分,超过部分不得扣除(永久性差异)
2.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薪总额2%的部分,超过部分不得扣除(永久性差异)
3.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薪总额8%的部分,超过部分当年不得扣除;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暂时性差异)
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例如:某服装生产企业2018年合理的工资、薪金总额为360万元,发生职工教育经费30万元,其当年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的职工教育经费限额=360×8%=28.8(万元),可以在当年扣除28.8万元,超过的1.2万元结转到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下几种费用可纳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之内进行税前扣除:
1.上岗和转岗教育;
2.各类岗位适应性教育;
3.岗位教育、职业技术等级教育、高技能人才教育;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
企业应纳所得税额=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有两种计算方法:
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额-免税收入额-各项扣除额-准予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额
间接计算法:
居民企业的征税对象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全球所得)。居民企业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纳税。
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总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1)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可据实扣除。
(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许扣除。
(3)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允许扣除。
(4)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的扣除。
【解释】包括企业资产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装物押金收入、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债务重组收入、补贴收入、违约金收入、汇兑收益等。
【涉及的会计科目】营业外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解释】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涉及的会计科目】其他业务收入。
最新知识问答
名师讲解企业所得税的扣除原则是什么?
知识导航